BE幫助教育計畫 營隊心得及推薦

傾聽、觀察、回應是可以後天訓練嗎?

一般人從小到大接受教育都是左腦理性思維,壓抑不能哭,不能有情緒,但其實能夠接受情緒是地湧現是很棒的,不會再避開談感覺,只談事情。

就像以下情侶間的對話:

👩「我主管很機車,下班前才給我任務,明天早上要報告,不就是要我加班嗎!」

👨「這樣啊,那你趕快做一做啊,不要再滑手機了。」

很多時候可能對方只是想說給你聽,希望被同理,但往往我們給的都是指導方法。

如果另一半先理解背後的生氣及無奈說:「我懂,就像準備好要出國玩了,結果遇到機場接駁司機遲到還理直氣壯說塞車!」

感受對方的情緒並同理回應,真的不容易,需要有意識的練習,才能打開對人的覺知,而非只在回應事件上。

這是我參加以前沒有人教過我的,但卻是每個人與身俱來都有的能力,在傾聽、觀察、回應上,是我參加完「幫助教育計畫」後的其中一項改變。

誰適合參加幫助教育計畫?

雖名為幫助教育,似乎要跟教育從業有關,但我認為教育本由「人」出發,而一生中本來就是人與人的課題,而在這裡就是學習如何「把人放心上」。

越早學習這些軟實力的技能,對於人生總是會更有幫助。

我們習慣戴著微笑與堅強,但在這裡我也學會放下,因為每個人的專注傾聽,同理回應,讓我信任並敞開心胸,我反而獲得更多。

在這裡我也看見不一樣的為師之道,一群「會哭」的老師,相信我絕不是像傳直銷很嗨的,而是因為真誠、用心,尊重每個來到這個營隊的生命,全然相信的過程而感動流淚。

幫助教育計畫的起源

幫助教育計畫,由同慶老師、Robin、Stella老師一同開始舉辦到十二期,一直到現在由越翔老師再次召集籌辦第十三期。

黃同慶老師說:

想想BE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當初前兩期就單純因為我的職業講師朋友們需要培養專業助教而開辦,但因為採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用體驗教育思維打造的實踐系統,從第三期後就不斷變形,延伸出許多的自組織,而隨著越來越多從事教育與社工的伙伴加入,這組織的人味越來越重,商業味道越來越淡,最後自然湧現成每個成員都有不同解讀的烏卡(VUCA)組織。

不只是課堂,我們在這裡學習了專心與全神貫注,學會了在生活中找到動力,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我們早起學習,因為我們熱愛知識,渴望吸收新的智慧。

BE幫助教育計畫的課程資訊

要先經過一次面試,錄取後參與四天三夜營隊,在營隊後完成一次的回訓,總共五天課程。

其中師資在企業界重量級的,他們都願意為了幫助教育計畫一同參與,這些老師更像是引導者跟典範角色,一步步陪伴著學員蛻變。

除了課程,還會有回應圈的練習等等…所以不只老師還有助教、小組員,這些人的組成才能成就這個營隊,當然以及你自己投入參與,並體驗到:

成長不止於知識,而是一場關於溫暖與關懷的奇妙旅程。

所以我在105年參加完第五期營隊,就報名六期擔任課程組助教,繼續參與七期影音組,持續從服務中學習。

中間我也邀請我妹以及大學時期的好夥伴,陸陸續續好幾位朋友一起參與,也都給我很好的回饋。

我相信這個計畫的重啟將會帶給社會更多好的幫助。

結語及報名表

「用心在乎把人放心上,用生命影響生命。」

這是我看見的信念,也期待你能體驗,一起用心去關懷這個世界。

願你也與我一起,感受BE的滋養

更多資訊及參與計畫心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