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個產業進入紅海後,企業間拼的是誰能降低管理和製造成本。今天與一家紡織業傳產二代交流後,有了一些新體會。以下是這次交流中的幾個關鍵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企業的數位轉型有所啟發。
Table of Contents
數位化時代的挑戰
即使在已經進入AI世代的數位化時代,許多產業仍然沒有建立起清晰的流程脈絡。這個脈絡包括流程的梳理、每個工作製程的展開週期時間等基礎工作。如果這些基礎尚未打好,卻急於導入系統,往往會事倍功半。
流程脈絡的重要性
流程脈絡是指企業內部各項操作流程的梳理和規範化。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步驟排列,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操作細節的明確和標準化。這樣的脈絡能夠幫助企業:
- 明確每一個工作環節的責任人和工作內容。
- 規範每一個操作步驟,避免因人員變動造成的混亂。
- 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
- 為數位化和AI技術的導入提供數據支持和操作基礎。
例如,某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在導入ERP系統之前,對內部的生產流程進行了全面梳理,明確了每一個操作步驟和責任人。這使得ERP系統在導入後能夠順利運行,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並降低了生產成本。
曼報AI年會的啟示
就如同曼報在AI年會中分享的,要為AI的資料建立在流程的猜解上,找出可以控制並標準化的部分。這樣才能真正利用AI來提升效能。AI的強大之處在於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操作,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決策精準度。然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準確和規範的數據基礎上。
例如,一家電子產品製造企業在導入AI技術前,先對每個生產環節進行了詳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通過這些數據,AI能夠識別出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和優化點,最終幫助企業將生產效率提高了20%。
基本工作的忽略
為什麼很多基本的事情看似沒有做?在過去的時代背景下,或者企業在事業起飛時,只會忙於追求業績,錢不斷進來,因此忽略了一些基礎工作的完善,營運成本也被忽略。然而,時代變遷,市場競爭激烈,人力資源短缺,這些過去賺錢的企業,開始感嘆時代不同,需要做精實的管理,降低成本,來應對營收的挑戰。因此,一些問題才會慢慢浮現。
傳統企業的困境
許多傳統企業在創業初期,由於市場需求旺盛,往往可以通過簡單粗放的管理模式取得不錯的業績。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企業逐漸發現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生產和經營的需求。
例如,某家家具製造企業在早期主要依靠大量人力進行手工生產,這種方式在市場需求旺盛時可以取得不錯的效益。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該企業發現手工生產的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產品質量也難以穩定。最終,企業不得不進行全面的流程重組和數位化轉型,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數位化管理系統,才逐漸恢復競爭力。
精實管理的必要性
精實管理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旨在通過優化流程和減少浪費,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這種管理模式強調流程的標準化和數據的精準性,要求企業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確和高效。
例如,一家食品加工企業通過引入精實管理模式,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和流程優化。通過這些措施,企業將生產效率提高了30%,產品質量穩定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數位化轉型的三大要點
- 流程梳理:
- 企業應該先梳理清楚內部的流程,明確每個製程的展開週期,建立清晰的工作脈絡。這樣可以確保在導入數位化系統時,有一個清晰的操作基礎,避免系統導入後出現數據錯誤和操作混亂的情況。
- 標準化與可控性:
- 在做好流程後,找出可以控制並標準化的部分,為AI及數位化系統的導入奠定基礎。這樣可以確保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每一個操作環節都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避免因數據不準確和操作不規範導致的問題。
- 選對賽道:
- 若組織規模不大,應聚焦特定領域,加速交期並透過熟悉製程來降低成本,比什麼都想通吃來得更有效。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在特定領域內具有競爭優勢,避免因資源分散和管理不善導致的問題。
結論
只有在打好這些基礎的前提下,企業才能真正有效地導入數位化系統,甚至利用AI提升效率,應對未來的挑戰。交流越多,越發現問題的共通點:先後順序以及選擇該做與不做的項目非常重要。
希望這些心得能為更多企業的數位轉型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
這篇文章整理了今天與紡織業傳產二代交流後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或經驗,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交流!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在這個數位化時代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