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創業家子女、二代接班人,不一定要接班,差異在看待企業的核心觀念:從把企業當成一棟房子,變成當一個孩子。
企業如房子:
- 企業被視為一種資產,需傳承給子女確保其價值。
- 但接班過程艱難,無法傳承創辦人在經營中的眾多軟實力及時空背景
企業如孩子:
- 企業被視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孩子,打造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建立一套系統。
- 企業可由職業經理人接班,創始人及子女依然持有股份享受收益。
Table of Contents
把企業當成房子的接班模式
房子本質是一種資產、一種需要傳承下去,讓子女不斷享受的資產。 房子對你而言是一種“工具”,你會希望他價值越高越好。房子價值千萬,你就是千萬富翁。
想想,今天你透過努力,買了台北核心地段的大房子,這是你一生的辛勞和血汗。當你老去,甚至將要離開人世時,你會想要怎麼做?
你可能會把它交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舒適的房子可以住。即使他不想住台北,想去個悠閒的地方居住,也可以把這套房子出租或出售,獲得不錯的收入。
把事業當成房子的想法核心就是資產是用來服務我和家人的,它的功能是不要讓我的後代,繼續吃我當年的苦。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接班」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要保證交接平穩,又要保證這個過程不會讓資產本身大幅縮水。
然而,這個過程注定是艱難的。
二代接班難題
為什麼?即使你能學到父親的知識和視野(儘管這已經很難),但企業經營中的眾多軟實力,是根本沒有辦法透過血緣代際傳承的。
什麼軟實力? 例如,沒有和父親、老臣一起打過天下,那就是沒有,而且永遠沒有機會彌補這份情誼。
例如,你不理解為什麼企業裡會有很多明顯不合理的流程、不合理的系統,那就是不理解,而且你一動就會出亂子。因為這個問題誕生的那一刻,可能是為了解決某個你不知道的更大的問題。
現代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是一個複雜系統。身處這個系統中的各種人,都是在各種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中,一路走到今天的模樣。
其中的許多微妙細節,甚至可能創辦人自己都說不清楚究竟為什麼會這樣,但它就是這樣稀里糊塗的傳承了下來。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從小生活無慮的二代們,也未必能看得上父親的產業,尤其是農業、養殖、黑手等比較辛苦的行業。
那該怎麼辦? 其實,還有另一種看待企業的觀念:企業不是一棟房子,不是你用來服務孩子的工具。
把企業當成孩子的接班思維
企業,它本身就是一個孩子,一個有獨立人格、獨立生命、獨立使命的孩子。
對於你的孩子,你會希望他開心、希望他快樂,希望他能用最適合他的方式,過著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當你老去,甚至將離開人世時,你會不會對已經成年的孩子說:「孩子啊,離開我,你可怎麼做啊,要不,我把你託付給我另外一個孩子吧,你什麼事情都聽他的。」
你會這麼做嗎? 不會,因為把他培養成年,讓他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你的使命,也是你的成功之處。
你可能會說,可企業畢竟是我創造的啊?
沒錯,企業是你創造的,因此你會獲得一部分股份,並且這份股份可以傳承給你的子女,讓你的子女永享企業經營的一部分收益。
只有股份和收益在傳承,企業本身,是沒有傳承的。
回到企業接班本質
企業,說的小一點,是屬於全體股東的,說的大一點,甚至是屬於整個社會的。
是整個社會需要你的企業,需要你的企業提供的某種服務,企業才有存在的必要。
一旦有一天,社會不再需要你企業提供的服務。那你所有的美好願景,都是過眼雲煙。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不存在「接班」這個問題的。
當創辦人老去,他們甚至可以拿著股份,安然退休。那企業怎麼辦?交給職業經理人就好。
賈伯斯過世,接班蘋果的是喬布斯的兒子嗎?不是。那蘋果有就此消沉嗎?沒有,反而在庫克的帶領下,成為了可能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公司。
蓋茲隱退,接班微軟的是蓋茲的兒子嗎?不是。那微軟有就此消沉嗎?沒有,反而在納德拉的帶領下,讓這位巨頭成功轉型。
當你把企業當成孩子,它就可能生長出自己獨立的生命力,完全不需要創辦人的參與,就可以自行發展、自我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