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接班兩三事:技術的四個度量衡

聽過我自介的可能都知道,我畢業後就進公司,
沒出去一直是我的優點,也是我的缺點。

優點在於,不必受制於反覆性作業太久,
可以直接向我父親學習日本模具技藝。

缺點則是,我無法從同一套技藝手法衡量水平,
常常聽到周邊廠商說跟著爸學就對了,
但因為沒見過世面,成為業務後,
無法表達出與外面模具廠的差異化。

我想這樣的底氣是需要親眼見識差異。

就像吃過平民餐廳,才知道米其林的差別,
但一直吃米其林,沒吃過小吃,怎麼說出差異?

直到近來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產業整合,培育新的供應鏈。

父親慢慢往他口中產業顧問的道路前進,而我則慢慢打開視野。

我和他開始到新的供應鏈輔導交流,對齊雙方的加工手法和方式。

這種情境有點像餐飲業中的神祕客,
只是我們明確地表明我們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確認製程。

確認完設備都是日本三菱放電機,
聽著同業說著他預計要加工的方法。

父親和他有以下對談:

父親:「你在這個領域工作了多久?」

同業:「六年。」

父親打趣的說:「你的師父是不是沒有認真地教你?」

同業搔搔頭:「沒有拉,請你多指教。」

塑膠模具加工細節成就大事

我開始意識到,
技術的水平並不僅僅取決於工作的年限,
更重要是對於每個環節的執著:

加工前校正儀器的細緻度、
加工設備製程的精準度、治具的使用,
以及加工過程的程式撰寫邏輯,
都會影響到品質跟效率的一致性。

工欲善其事四個關鍵要素

所以在傳統技術製造業,
工欲善其事的理念深植於每一位工作者的心中。

要實現高效的生產,並不僅僅依賴於技術手法,更需仰賴觀念的細節堆疊和對公差的精準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四個關鍵元素不可或缺,它們就是觀念、設備、治具和管理

1.觀念:

觀念是製造加工技術的基石,中小企業原則上技術底出身的老闆就是標準。正確的工作觀念從設計到製造、每個細節都需要掌控。

如同上述案例,每一個小誤差,在精密模具產品的製造中,累積下來到生產就會變成大缺失。

2. 設備:

擁有適切的製造設備是確保生產效率和品質的關鍵。現代化且高效的生產設備可以加速製程,同時減少能源浪費。對於不同的製造需求,選擇正確的設備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們公司有國產機,跟日本頂規射出機,同樣要生產,日規可能更節能同時操作步驟更短,精密度更高,當然價格相對就高,但從日後的產值來說,卻是可以節省很多無形成本。

3. 治具 :

治具是模具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它能夠固定、夾持工件,確保製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透過合理的治具設計,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夠降低製造過程中的誤差,確保產品的品質。

多花一些幾百到幾千的治具,可以為後面加工省下數小時的時間。

4. 管理 :

有效的管理是中小企業倍增的秘訣。
從生產排程、資源配置到品質監控,都需要嚴謹而有效的管理。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標準化每個細節表單,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變化、提高生產效率,由內部到外部供應練,統一的標準管理。

這四個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基礎,使工作能夠事半功倍。

在製造業,我們常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不僅僅是對工具的強調,更是對整個工作體系的全方位考量。透過對治具、設備、觀念和管理的不斷優化,企業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繼續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讓我們共同努力,以最佳的工具打造最優秀的工作,迎接未來製造業的挑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