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得來素完銷16萬顆素粽:實體數位轉型與OMO應用

本次分享是由策略思維學院,院長孫治華老師主辦,邀請到得來素共同創辦人關登元,小關老師,分享從實體店面數位轉型的成功案例,從2007年23歲創業,有200萬資金,但沒有一舉投入店面,從小餐車開始,2008年單店、2013年連鎖、2017年進入電商,創造16萬顆素粽完銷且無庫存。

這場講座除了轉型的分享,更多是聽到創業家背後轉型的思維,跟從小眾市場做出差異化佈局,線下到線上的過程,很適合中小企業拿來參考應用,是很務實落地的分享而不是大企業擁有大把資金的佈局。

從小關老師創業開始,就改吃素了,為的是感同身受了解消費者,進而知道需求,解決問題,在同樣的早餐店街,觀察業態並做出差異化,主動打招呼,吸引顧客。

創業要以終為始

得來素的目標是全台200家連鎖店,讓吃素變得方便,所以在產品跟學習方向就以連鎖店、規模化去思考

紅海中(既有市場)找藍海(差異化)

過去可能有人強調藍海市場,但其實過度的藍海也很辛苦,因為教育市場的成本很高,且對於中小型、新創資源不多的狀況下,辛苦做前端,到後面市場起來,可能被資本雄厚的收割。

所以持續觀察市場,從問題及需求中找到藍海,做出差異化,佈局策略的選定。

進入市場前的三步驟:需求、定位、驗證

回扣到前面,所以得來素進入市場前,都需經歷三步驟:發現需求、定位、驗證想法,從餐車到店面,從推廣購物車的素食水餃開始到後面的素粽。

這裡就是中小企業做佈局的關鍵思維,「最小可行性」,小成本的測試,觀察市場的效應做測試驗證及調整優化。

實體到電商的轉型佈局:線上到線下

第二部分從實體轉型到線上,應該是越來越多創業者也想執行的部分,但小關老師也提醒以長期營運來說,線上長期的營運成本也不要忽視,有可能相對於線下更多,比如廣告費、系統營運費;而線下的商家如果定位對,可能不做行銷也能成功,只要開始定位好、產品服務、出餐流程、都不錯,可能就會有一群固定的客戶。

轉型因應得來素的使命:讓吃素更方便,有些粉絲還是因為店面受限而無法購買,因此2015開始進行在自架的官網上,做電商購物車佈局。

轉型思維:盤點既有資源作為跳板

以本業為基底,有實體店面自有通路跟製造的工廠,除了善用這個優勢,在佈局上也要思考會不會有衝突,比如在切入電商時,小關老師決策是否賣早餐原物料如蔥油餅等…但是否會因為消費者能在線上採購,導致加盟店減少收入。

轉型的問題與挑戰

小關老師也提到其實轉型電商時,也讓合夥人擔心過,是否會不夠聚焦,但小關老師也能同理合夥人的看法,因此將本業顧好後,用額外的時間去學習及做小規模嘗試:包括投放廣告、網站行銷等等…並不是直接外包,是自己理解後,才能去評估真正適合的外包商,最終才打造出成功的商業模式。

得來素電商的需求定位

得來素切入電商轉型,如前面提到驗證方法的三步驟:發現需求、定位、驗證想法,同樣的也放在電商轉型上,小關老師也不斷的事除了做小規模驗證,就是設立「產品情境」:建立消費情境及流程,在電商的定位與實體店的互補關係,除了買早餐,還能買些東西回家煮,也提升顧客終身價值。

十六萬素粽完銷背後的脈絡

小關:「找越做越輕鬆,能夠累積的事情。」

要畫分得清楚,擴張市場就要調整定位,反覆驗證,觀察消費者剛需、購買頻率、商品組合,以端午節賣粽子的操作為案例。

得來素產品開發的三個思維:

1.既有市場剛需:端午節慶大家都會買粽子,是文化傳統。

2.供需傳統:過往大家都到傳統市場購買,每到端午節都在賣粽子,消費者也可能沒有明確的選擇、導致需求過剩,沒有差異化。

3.可規模化:透過電商轉型,可已做預購,判斷產能數量給供應商,提前備料,也能節省成本,因為相對於端午節前兩週購買,原物料可能都上漲,提前佈局的優勢。

轉型後的優勢:產銷整合、數據管理、掌握顧客

因為有自有工廠的優勢,控制工廠產能跟配料,能做小規模量產,同時又有通路的優勢,透過電商進一步地面對受眾消費者,逐步整合產銷能力。

透過電商預購,夠更早地讓工廠備貨,以產線來說最怕急單或者缺乏原物料,透過電商預購的方法跟提前一年的規劃銷售量,可以解決產線問題,同時又能降低成本。

最後小關老師也強調,不管做什麼事業,「品牌」一定要做,才能做好長線的思維。

案例的三個反思應用

1.紅海中找藍海:在原本的市場去發現需求,要善用本業做為基底,在做轉型。

2.情境思考,小規模驗證:思考客戶是誰?在什麼情境下會去做購買決策,如何去做小規模的驗證、迭代。

3.數據管理:透過電商後台可以去做測試以及數據的呈現,讓銷售端跟生產端能夠接軌,不會造成斷貨、急單的問題,也能夠更好的管控原物料成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